广西专用2023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单元质检13近现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和理论成果新人教版

发布时间:2022-06-26 17:35:03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广西专用2023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单元质检13近现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和理论成果新人教版,供大家参考。

广西专用2023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单元质检13近现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和理论成果新人教版

 

 单元质检十三

 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和理论成果

 (时间:45 分钟,满分:100 分) 一、选择题(共 12 小题,60 分) 1 1.据统计,从 1840 年到 1861 年止,至少出现了 22 种有关世界史地方面的著作。如姚莹的《康輶纪行》反映了当时中国的边疆和世界形势;夏燮的《中西纪事》分析了西方的殖民扩张史,提出中国已被纳入世界局势变化的轨道中。这(

 ) A.直接引发了中国近代化运动 B.揭露了列强瓜分中国的图谋 C.推动国人重新审视世界格局 D.反映国人对西学的迫切要求 答案:C 解析:材料说明鸦片战争后 20 年间中国至少出现了 22 种有关世界史地方面的著作,如姚莹的《康輶纪行》和夏燮的《中西纪事》,这些著作均反映了当时的世界形势,从而推动国人重新审视世界格局,故选 C 项;新思潮萌发推动国人“开眼看世界”,冲击了传统“天朝上国”观念,但这种思想的理性化不能直接推动近代化运动,排除 A 项;材料中历史地理方面的著作仅对当时的世界形势进行介绍,并未认识到列强瓜分中国的阴谋,且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是在甲午战后,排除 B 项;鸦片战争后新思潮的萌发是部分先进中国人“开眼看世界”的表现,但当时国人仍沉浸在“天朝上国”的迷梦中,因而材料不能反映广大国人对西学的要求,排除 D 项。

 2 2.1896 年,李鸿章在英国旁听了议员们的辩论,觉得那简直是一窝蜂似的吵架,“无甚可观”;对记者关于“美国资本在中国投资出路”的问题,李鸿章回答说:“清国政府欢迎任何资本到我国投资……但这些企业的自主权应掌握在清国政府手中。”这表明李鸿章(

 ) A.确立了亲美远英的外交路线 B.政治上倾向于欧美的代议制 C.坚持“中体西用”的思想观念 D.向西方学习扩大到制度层面 答案:C 解析:题干材料反映的是李鸿章对英国议员辩论和美国资本在中国投资的态度,并没有确立外交路线,故 A 项错误;李鸿章对英国议会辩论表示不屑,这表明李鸿章并不赞同欧美的代议制,故 B 项错误;李鸿章对英国议会辩论表示不屑,而对外国资本到中国投资表示了极大的兴趣,明显反映了“中体西用”的思想,故 C 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李鸿章向西方学习还停留在技术层面,故 D 项错误。

 3 3.(2020 江苏南京模拟)1898 年张之洞发表的《劝学篇》,光绪皇帝极为赞誉,下令广为刊行,其中明确提出“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西学之中,西艺非要,西政最要”

 等观点。翌年梁启超的《自由书》中评价此文:“不三十年将化为灰烬,为尘埃野马,其灰其尘,偶因风扬起,闻者犹将掩鼻而过之。”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张之洞发展了洋务派的体用观,具有历史折衷性 B.张之洞依然固守封建伦理纲常,反对学西方制度 C.光绪帝赞同张之洞的维新主张,推行君主立宪制 D.梁启超否定中学为内西学为外,倡导民主与自由 答案:A 解析:题干材料体现了西学与中学并重的思想,而且强调“西政”的重要性,据此可知张之洞发展了洋务派的体用观,具有历史折衷性,故 A 项正确,排除 B 项。张之洞是洋务派的代表人物,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维护封建统治,主张维新变法和君主立宪制的是以康梁为代表的维新派,排除 C 项。题干材料不能体现 D 项,排除。

 4 4.1888 年,康有为第一次上书光绪帝时指出:“(日本)伺吉林于东,英启藏卫而窥川滇于西,俄筑铁路于北而迫盛京,法煽乱民于南以取滇粤。”由此可知,康有为(

 ) A.维新思想已形成体系

 B.主张与列强进行商战 C.对皇帝软弱表示不满 D.关注日益深重的民族危机 答案:D 解析:“维新思想已形成体系”是在甲午中日战争后,与材料时间不符,故 A 项错误;“主张与列强进行商战”在材料中没有涉及,故 B 项错误;“对皇帝软弱表示不满”在材料中没有涉及,故 C 项错误;材料“(日本)伺吉林于东,英启藏卫而窥川滇于西,俄筑铁路于北而迫盛京,法煽乱民于南以取滇粤”表明康有为关注边疆危机,关注日益深重的民族危机,故 D 项正确。

 5 5.梁启超从 1899 年到 1903 年在《清议报》和《新民丛报》两种刊物上发表了多篇文章,向国民广泛地介绍了西方资产阶级的各种理论和学说,竭力鼓吹民族主义、自由平等、博爱、民主民权等资产阶级的思想与精神。这反映出梁启超(

 ) A.认为西学是救亡图存的根本 B.引入西方君主立宪政体理念 C.以求在西学中找到救国良策 D.批判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精髓 答案:C 解析:题干材料反映了梁启超宣传西方学说,但他并没有提出西学是救亡图存的根本,故 A 项错误;B项不能全面反映题干信息,故 B 项错误;梁启超宣传西学的目的是在西学中寻找救亡图存的道路,故C 项正确;题干材料未涉及传统文化,故 D 项错误。

 6 6.袁世凯称帝失败后,中国社会逐渐呈现出两极化趋向。正是这样一种看似矛盾的格局,孕育和催生了 1924 年至 1927 年的国民革命。这里说的“两极化趋向”指的是(

 ) A.军阀割据混战和文化异彩纷呈

 B.政治不断民主化和经济发展迅速 C.国家实力强大与对外交往扩大 D.民众权利扩大和社会生活进步 答案:A 解析:袁世凯称帝失败后,中国社会在政治军事上是军阀割据混战,文化方面则是新文化运动兴起,新思潮汹涌澎湃,故 A 项正确;这一时期政治黑暗,混乱的局面不利于经济的发展,故 B 项错误;军阀割据混战导致国力衰弱,故 C 项错误;此时期民众权利并未扩大,故 D 项错误。

 7 7.(2020 河南月考)1915 年,陈独秀对儒家“三纲”的批评着眼于它“压抑了个人独立自主的人格”。1916 年 2 月,陈独秀批判孔子、孔教、儒家纲常是立足于“儒家纲常与共和制度的深刻矛盾”。这种变化主要是因为(

 ) A.资本主义迅猛发展 B.社会时局出现变化 C.儒家思想地位动摇 D.巴黎和会引发关注 答案:B 解析:1915 年,陈独秀批评“三纲”,强调“三纲”压抑了个人独立自主的人格,并未从现实政治出发做更尖锐的抨击,但是 1915 年 12 月袁世凯公然称帝,使当时的中国政治形势发生了变化,因此这个时候陈独秀从“儒家纲常与共和制度的深刻矛盾”方面批判儒家思想,故 B 项正确;1915 年和1916 年资本主义发展对陈独秀的认识并未产生直接明显的影响,故排除 A 项;题干材料的重点是陈独秀对儒家思想的批判由思想方面转向政治方面,C 项与这一主题不符,故排除;巴黎和会发生在1919 年,故排除 D 项。

 8 8.五四运动后,陈独秀移居上海,将主要精力放在调查研究中国工人阶级状况,创办工人夜校、工人刊物《劳动界》和店员刊物《伙友》等,向工人宣传马克思主义,启发工人认识到自己在社会上的重要地位的工作上。这表明此时的马克思主义(

 ) A.正在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 B.已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C.解决了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 D.完成了中国化的第一次飞跃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材料中“研究中国工人阶级状况,创办工人夜校、工人刊物……向工人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做法表明陈独秀正在用马克思主义唤醒工人阶级,使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工人运动相结合,故 A 项正确。中国共产党成立于 1921 年,故排除 B 项。C、D 两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9 9.李大钊将十月革命理解为“庶民的胜利”,并呼吁中国的青年“应该到农村去,拿出当年俄罗斯青年在俄罗斯农村宣传运动的精神,来做些开发农村的事”。李大钊意在说明(

 ) A.中国革命需要民众的支持 B.农业落后急需青年去发展 C.应该效仿苏俄的革命道路 D.青年代表中国革命的未来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李大钊将十月革命理解为‘庶民的胜利’……呼吁中国的青年……到农村去……来做些开发农村的事”,可知李大钊看到农民的重要作用,希望中国革命获得农民的支持,故选 A 项;材料的主旨是中国革命的问题,排除 B 项;学习苏俄是材料所陈述的一种历史现象,而不是材料所要强调的主旨,排除 C 项;材料的主旨是中国革命需要发动广大农民,排除 D 项。

 10.(2020 湖南衡阳三模)毛泽东在 1925 年 12 月发表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中,旗帜鲜明地提出,中国的资产阶级分成买办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两部分,并分析了各自的经济地位和对待革命的态度。这有利于(

 ) A.推动国共两党合作的实现 B.探索合乎国情的革命道路 C.构建中国革命的统一战线 D.正确区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 答案:C 解析:材料中毛泽东将“资产阶级分成买办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两部分”,并分析了各自的经济地位和革命态度,这有利于正确认识并团结民族资产阶级,促进革命统一战线的形成,故选 C 项;1924年 1 月召开的国民党一大标志着国共两党合作的实现,排除 A 项;中国共产党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是在秋收起义失败后,排除 B 项;这一时期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是指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与材料无关,排除 D 项。

 11.在井冈山时期,毛泽东写出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三篇文章,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这一时期(

 ) A.符合国情的革命道路逐渐探索出来 B.毛泽东系统论述了中国革命的特点 C.毛泽东思想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体系 D.明确提出了农民是无产阶级同盟军 答案:A 解析:井冈山时期,毛泽东探索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故 A项正确;系统论述中国革命的特点是在抗日战争时期,时间不符,故 B 项错误;毛泽东思想形成完整的体系是在抗日战争时期,时间不符,故 C 项错误;明确提出农民是无产阶级同盟军是在国民革命时期,时间不符,故 D 项错误。

 12.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认为:抗战的作战方式应该是“基本的游击战,但不放松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并多次强调“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中国共产党(

 ) A.发动群众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 B.促成国共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C.团结海外力量结成反法西斯联盟 D.组织民兵以阵地战防守遏制日军攻势

 答案:A 解析:A 项表述与题干中“基本的游击战”“存在于民众之中”相符,故 A 项正确;题干中并未涉及国共合作,故 B 项错误;题干中并未涉及海外力量,故 C 项错误;D 项表述与题干中“游击战”“存在于民众之中”不相符,故 D 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共 2 小题,40 分) 13.近代中国社会认识和汲取西学的历程充满艰辛曲折,历史学家陈旭麓认为,汲取西学的过程是在“中体西用”宗旨下起步的。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须知那个时候的中国,要在充斥封建主义旧文化的天地里容纳若干资本主义的新文化,除了“中体西用”还不可能提出更好的宗旨来。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它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

 ——摘编自陈旭麓《论“中体西用”》 材料二 中国驻法大使郭嵩焘的翻译马建忠,于 1877 年写信给李鸿章汇报来欧洲的思想认识,指出欧洲各国“求强者以得民心为要……学校建而智士日多,议院立而下情可达。其制造、军旅、水师诸大端,皆其末焉者也”。

 ——摘编自郑大华《晚清思想家对民主与科学的追求》 材料三 新事物在旧体内总是较有活力的因素,人们虽想把它限制在原先许可的范围内,是很难如愿的。以后向西方学习的发展历程,是在“中体西用”宗旨引导下迈开步伐的,又徐徐地总冲击着“中体西用”的宗旨。

 ——摘编自陈旭麓《论“中体西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体西用”思想为什么能成为当时清政府的最佳选择。(6分) (2)19 世纪晚期,洋务思想家对于西方的认识不断深化,请根据材料二加以说明。(4 分) (3)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三中“以后向西方学习的发展历程”是如何冲击“中体西用”的宗旨的。(10 分) 参考答案:(1)原因:“中体西用”思想一方面以维护封建制度为宗旨,适应了清政府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另一方面学习西方先进技术谋求国家富强,直面内忧外患的严峻现实。

 (2)说明:承认西方政治制度的优越性;认为西学也有本末之分。

 (3)说明:19 世纪末资产阶级维新派宣传维新思想,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反对君主专制,“中体”受到冲击;20 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派提出三民主义,主张推翻清朝的封建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抛弃“中体”;新文化运动时期,资产阶级激进派提倡民主和科学,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全盘否定“中体”。

 解析:第(1)问,“中体西用”思想之所以能够为当时的清王朝所采纳,一方面是因为当时清王朝面临着内忧外患的严峻现实,为了维系统治地位,不得不学习西方科技以图存;另一方面,“中体”强调以维护封建制度为根本宗旨,能够为封建保守势力所接受和采纳。第(2)问,根据材料二“求强者

 以得民心为要……学校建而智士日多,议院立而下情可达。其制造、军旅、水师诸大端,皆其末焉者也”,得出先进的洋务思想家已经意识到中国落后挨打的根源是国家制度的腐朽而非仅仅是器物的落后,他们后来发展成为早期的资产阶级维新派,这种思想是康梁维新思想的先声。第(3)问,“中体西用”思想在之后先进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受到不断的冲击,首先,康梁提出“设议院、开国会和实行君主立宪”,直接冲击了“中体”的主导地位;其次,进入 20 世纪初,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明确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三民主义,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中体”在政治上从此被先进的中国人彻底抛弃;在 ...

推荐访问:广西专用2023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单元质检13近现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和理论成果新人教版 思想解放 年高 广西

版权所有:众一秘书网 2005-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众一秘书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众一秘书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 辽ICP备0500562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