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语】全国农村全部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进一步落实国家助学贷款政策,使困难家庭的学生能够上得起大学、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在这个乍暖还寒的初春,今年两会上传递出的种种利好消息预示着——“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教育公平是重要的社会公平”(温家宝语)。
2007年3月5日,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在京召开。
当温家宝总理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说出“让所有的孩子都能上得起学,都能上好学,我们一定能够实现这个目标”时,人民大会堂被如潮的掌声淹没,而温总理关于教育问题的阐述也赢得了代表们的7次掌声。
最大的不公在基础教育
今年两会上,人大代表任正隆表示,教育的最大不公不在高等教育,而在基础教育。
“目前中小学教育的城乡差距太大,资源分配太不平等。如读个名校,一年要花一两万元,但一个农村学生一年只要一两百元,差别上百倍。”出身农家的任正隆对农民子女的教育问题感受颇深。他说,由于教育上的不公平,造成一个人起点的不公平,使农民在求学、就业等各方面都处于劣势。
全国人大代表、广东代表团唯一的农民代表罗红英表示:“治理乱收费、免去学杂费以后,以前很多过春节都不敢乱花钱的人家,也张罗为孩子买新衣服了,该怎么花就怎么花。然而,比起城里,我们的小学、初中都没有电脑室,上音乐课连个乐器都没有,小学连篮球场都没有。农村教师搭配也不公平,乡村教师教学水平跟城市相比有很大差距。没有专职音乐老师,也没专职英语老师。山区农村学生的全面发展很难实现。”
城里孩子读书面临的是另一种不公:有钱的家长花大笔的钱让孩子进重点学校、重点班,可高额的择校费对贫困家庭的孩子又是一种不公。
“建设和谐社会,公平是基础。我一直认为,对人生最重要的公平是教育起点的公平。”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委书记郭金龙感慨:“公平教育让每个人看到希望。每个人都看到希望,这个社会才能和谐发展。教育不公平,就会对孩子造成心理的扭曲和伤害,影响他们对社会的态度。”
教育不公平主要表现为城乡教育差距进一步拉大,校际、班际差距也在拉大。
差距带来了不平衡,也导致了农村优秀教师人才外流严重。据了解,目前,农村中小学几乎吸纳不到师范大学的优秀毕业生。而在一所学校之内,优质教育资源往往大幅度地向好班倾斜,使得贫困地区的学生只能享受最差的教育资源。
安徽省的全国人大代表黄裳裳坦言,农村教师问题是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之后,对教育公平的最大挑战。
全国政协委员张化本认为,我国教育不公平问题主要表现在城乡教育差距较大、高招定额不公平、教育收费负担偏重。造成教育不公的原因主要有三:一是政府投入不足,且分配不合理;二是教育资源不均衡与乱收费导致教育不公;三是教育改革滞后。
教育不公的形象是否得到改善
“我今年准备的提案中,一半以上提案都是关于教育公平的话题,尤其是农村教育资源稀缺。”全国政协常委、苏州市副市长朱永新说。
连续几年,教育公平一直是两会代表、委员关注的热点。去年两会期间,就有代表委员给“教育不公”画像:一黑二斜三苦四丑。一年过去了,代表委员对于教育公平又有什么新的感受?
“在过去两年内,教育不公平现象有所好转,地区之间、城乡之间、校际之间教育差距已经得到了中央政府的关注。”这是许多代表委员的共识。
一直关注教育公平问题的朱永新在接受某报记者采访时评价:“教育不公平现象在近两年内已经开始好转。”
朱永新说,中央近几年加大了促进教育公平协调发展的力度,尤其是实行免费义务教育,这对中西部教育是实实在在的实惠,解决了农村孩子上学难的问题,他所在的江苏省教育发展差距整体在缩小。
全国人大代表、甘肃省会宁县第五中学副校长王锡武对免费义务教育带来的变化感受很深。她说:“实行‘两免一补’后,会宁县义务教育阶段的入学率从原来的90%上升到100%。”
在甘肃会宁,因为经济条件差,许多农村家庭付不起学费,女孩子小学都不能毕业就辍学了。2006年秋季开始,会宁县开始全面实施九年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许多孩子得以重返校园。
在会宁县刘寨乡、土高乡等几个山区乡,由于山里孩子上学路途遥远,中央拨款为学校修建了宿舍。此前,这里曾发生过学生在上学途中被洪水冲走的悲剧。
全国人大代表、新疆大学教授牛汝极也有相同的感受。2006年,新疆内地高中班第三次扩招,年招生人数扩大到3990人,办班城市增加到26个,办班学校增加到45所。2007年计划招生5000人。招生计划中少数民族占90%,汉族占10%。办学经费由中央政府和办班城市财政解决,年生均经费6000元以上。
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教育公平是重要的社会公平。他在会上公布了今年全国农村全部免除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杂费、财政安排农村义务教育经费2235亿元,比去年增加395亿元等一系列促进教育公平的新举措。
2006年的中国教育满意度调查显示,公众对教育公平满意或基本满意的比例超过了五成,比上年度提高了10多个百分点。专家指出,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出台,农村免费义务教育进程启动,使城乡教育差距有所缓解,提高了公众对教育公平的满意度。
“非常赞成总理的报告。”政协委员霍裕平在讨论政府工作报告时再次呼吁教育公平,教育经费应该向贫困地区、农村多投入一些,提高农村教师的待遇,保证教育资源才能保证教育公平。农村代课教师的工资是每月150元,即使正式编制也只有每月800元,这是非常低的。
王锡武建议城乡教师工资待遇应该倒挂,越是艰苦的地方,越要给更高的工资待遇,以确保优秀的教师去基层,这样才能保证贫困地区的孩子有享受公平的教育机会。
北京大学教授王晓秋委员表示,对农村学校的教师队伍、教学质量、经费投入要有最低标准,政府要统筹发展,对地方财政困难的地区,可以通过转移支付来支持发展。
兰州理工大学党委书记王志平委员呼吁解决高校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资源配备失衡:“教育部所属高校生均费是7000元左右,而西部地方高校生均费只有3000元左右。”
教育不公现象整体开始好转,但局部差距仍在拉大。代表、委员们认为,教育不公在短时间内无法消除,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渐行渐近的公平脚步
18岁的蒋荣璐是重庆第二财贸学校一年级学生。一年半以前,学习成绩优异的她,因为父母双双下岗而不得不退学。蒋荣璐以为自己再也没有读书的机会了。
2006年秋天,重庆市出台一项政策,城镇低保家庭子女读职业学校可以免费,并且享受1年2000元的生活补助。蒋荣璐重新回到了校园。
今天,蒋荣璐又多了一个圆大学梦的机会。
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宣布:“从今年新学年开始,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建立健全国家奖学金、助学金制度,为此中央财政支出将由上年18亿元增加到95亿元,明年将安排200亿元。”
从18亿元到95亿元,意味着今年奖学金和助学金的覆盖范围扩大了4倍多。明年这笔费用达到200亿元,覆盖范围两年内将扩大10倍。
国务委员陈至立参加广西代表团的审议时说,建立健全国家奖助学金制度,将有500万名大学生享受奖助学金,中职学校的农村学生基本都能享受助学金。
更多的蒋荣璐将成为这个即将出台的政策的受益者。根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目前中等职业学校1600多万名在校学生中,绝大多数来自农村和城市中低收入家庭,其中贫困家庭学生约占30%。还有相当多的初中毕业生主要因经济原因,放弃了进入包括中等职业学校在内的高中阶段学校学习的机会。而大学中贫困生的比例也接近25%。
“这真是大快人心!说明国家领导人看到了实际情况,看到了老百姓的需求。”全国人大代表刘中慧说。
刘中慧代表来自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曾任该县教委主任兼县第一职业中学校长。“乡下孩子要读书是非常难的。”刘中慧说,石柱是革命老区、三峡库区、少数民族地区和国家级贫困地区,在那里,很多家庭为了供孩子上大学,甚至把房子和牛都卖了,可以说是倾其所有供孩子上学,为的就是“一个人走出去,全家可以奔向小康”。
作为两届全国人大代表,刘中慧对农民的现状非常了解,她认为,解决“三农”问题还得靠教育。她说:“办好农村职业教育就约等于搞好了‘三农’问题。”
“这项政策体现了教育公平,解决了高等教育、职业教育领域弱势群体的受教育权利问题。”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政策与法律研究所所长劳凯声说。在他看来,教育公平就是表现在弱势群体的受教育机会不受损害。如果一个学生确实有能力上学,但经济上属于弱势群体,得不到社会的帮助,那这个社会就是不平等的。教育公平最终是要体现社会的最基本的价值理念:平等。
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长孙鹤娟代表也同意这个观点。她认为,在非义务教育阶段,存在一个经济上弱势群体能否购买教育产品的问题。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奖贷补助体系不断完善,国家加大投资,完善助学体系,有利于吸引贫困家庭的孩子继续上学,最终提高人口素质。
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陶西平认为,我国农村教育基本实现了“普九”目标。但是,“普九”仅仅是入学率,还不是巩固率、完成率、毕业率、合格率。“普九”不能巩固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义务教育后的教育衔接不上。学生在接受九年义务教育后,进入社会劳动岗位之前,留下一段空白。
“普九”不能巩固的一个集中表现就是农村的辍学问题。教育部的一项调查发现,我国东北地区17所农村初级学校辍学率最高的达到74.3%,平均辍学率约为43%。一般而言,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县,农村初中的辍学率相对较高,但一些经济水平处于中等的县,农村辍学率最高。陶西平分析,辍学的原因多种多样,有的是因为家庭贫困无法入学,也有的是在结束初中学习后,不具备上岗能力,没有继续接受再教育的机会。
“当我听到温家宝总理说到‘让所有孩子都能上得起学,都能上好学’这句话时,我非常感动。中央近年来逐年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力度,表明了中央对教育的重视,让我倍感亲切。我长期关注教育,今后仍将继续关注。”青海代表团拜秀花代表这样告诉记者。
政府用奖助学金调节教育公平,让所有孩子都享有同等受教育权,让所有孩子都能上好学,这是我国教育理念的一个巨大改进和完善。
云南代表团龚敬政代表说:“今年要在全国农村全部免除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杂费,对农村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并补助寄宿生活费,使农村1.5亿名中小学生家庭普遍减轻经济负担。如此关爱农村教育,我觉得贫困地区的发展有了希望。”
代表、委员普遍认为,农村孩子平等享有接受义务教育的机会,从最大程度上和最大范围内促进了教育的公平。
在温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还有促进教育发展和教育公平的利好消息:今年全国财政安排农村义务教育经费2235亿元,“十一五”时期中央财政将投入100亿元,实施农村初中学校改造计划。同时,将进一步落实国家助学贷款政策,使困难家庭的学生能够上得起大学,在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
在这个乍暖还寒的初春,种种利好消息预示着,教育公平春天的脚步近了。
为教育公平进言献策
民进中央在今年“两会”上的提案认为,中小学教师教育公务员制度未能确立,难以为农村教师队伍的建设和管理提供良好的制度平台。他们建议,确立义务教育教师作为教育公务员的法律地位。条件越艰苦的地区教师特殊津贴应越高,其额度不应是点缀性、象征性的,要使农村贫困地区教师的工资待遇等于甚至高于城市教师的平均水平。
每年“两会”,以全国人大代表身份出席的江苏省教育厅厅长王斌泰都是焦点人物。今年“两会”,他建议将教师纳入公务员序列管理。他提出,教师的实际收入水平与公务员相比仍有较大差距。特别是因为教师间还广泛存在着岗位层级、地区分布不同带来的待遇差别问题,而广大农村中小学普遍成为教师待遇的“洼地”。
全国人大代表、湛江师范学院院长郭泽深建议,取消公办学校择校费,均衡各学校硬件软件条件,校长、优秀教师实现轮校。同时,进一步落实高校办学自主权。“动辄几千元,甚至上万元的择校费超出了许多家庭的经济承受能力,也有悖于教育公平性。”郭泽深说,一旦金钱成了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筹码,教育公平性就无从谈起。
两会声音
希望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能够增加到占GDP的4%。
——全国人大代表周洪宇指出,早在1993年,我国就在《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纲要》里面提到,国家要逐步提高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的比例,在世纪末达到4%。可是新世纪已经过去了6年,现在仍然没有达到。周洪宇认为,我国现有的教育投入已经不能满足教育发展的速度,还存在着比较严重的教育债务危机。“高中贷款1000亿元,高校贷款2000亿元,再加上普九的债务都需要化解,否则会存在巨大的风险和隐患,带来社会的不稳定。”周洪宇指出,不管是从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和化解教育债务的考虑出发,还是从发展中国家公共教育投入的平均水平衡量,又或者是为了维护政府过去承诺的严肃性,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都应该尽快达到4%。
教育均衡发展不是教育上的平均主义。
——全国人大代表、石家庄市第二中学校长邵喜珍认为,不能把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等同于平均发展,绝不能以牺牲优质学校为代价搞一刀切、齐步走,而是要尽可能缩小区域之间、学校之间的发展差距,尽可能减少甚至消除低水平学校,而让优质学校得到迅速发展。不能把重点学校与一般学校关系对立,应实现重点学校与一般学校走向良性互动;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与办重点学校并不是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
一些学校认为收取择校费是防止腐败、体现教育公平的一种方式,这是不对的,择校费的出现不仅违反了《义务教育法》,更是破坏教育公平原则的最直接的体现,应该尽快取消公办学校收择校费这一做法。
——全国人大代表、湛江师范学院院长郭泽深说,办教育(尤其是义务教育)不能老盯住家长的腰包,不能只是有钱人的孩子才能接受优质教育,而没钱人的孩子只能接受质量较差的教育,否则有悖于义务教育的平等性、公正性原则,有违义务教育阶段最起码的教育公平、均衡发展原则。
农村免费义务教育关乎教育公平。
——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教育厅厅长王斌泰指出,我们绝对不允许出现农村孩子上不起学的情况,江苏处于东部地区,率先推进农村免费义务教育责无旁贷!
莫让青少年陷入“唯分数论”的怪圈。
——全国人大代表、黑龙江省双锅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马成果认为,我们的孩子正在陷入一个“唯分数论”的怪圈,并因此产生了一系列社会问题。目前我国的许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甚至形成了“三代人一个孩子”的局面。而且绝大部分家庭也有足够的经济条件满足孩子们的需求,只要孩子按照家长们的要求去做,学习成绩优秀,家长对孩子也基本是有求必应,这种溺爱倾向和“唯分数论”的思维对孩子的成长是极不利的。
两会数字
◆从2006年开始,对西部地区的农村5200万名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平均每个小学生减负140元,每个初中生减负180元。中西部还有3730多万贫困家庭的孩子免费获得了教科书,大约小学生每人减负70元,中学生减负140元。还有780多万名贫困寄宿生得到生活补助,每人每年大约是二三百元。
◆2007年全国农村全部免除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杂费,使享受这一政策的优惠面由西部地区和部分中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5200万名学生扩大到全国农村1.5亿中小学生。
◆2007年全国财政安排农村义务教育经费2235亿元,比去年增加395亿元。去年全国财政安排农村义务教育经费1840亿元。
◆“十一五”时期中央财政将投入100亿元,实施农村初中学校改造计划。
◆从2007年新学年开始,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建立健全国家奖学金、助学金制度,为此,中央财政支出将由上年18亿元增加到95亿元,明年将安排200亿元。
◆2006年,410个“两基”(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攻坚县已有317个县实现目标,西部地区“两基”人口覆盖率由2003年的77%提高到96%。
◆至2006年,中央财政连续3年累计投入90亿元,用于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7651所学校受益。
◆2006年,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已投入80亿元,覆盖中西部地区80%以上的农村中小学,1亿多名中小学生得以共享优质教育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