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改革试验4.0示范功能定位

发布时间:2022-07-06 11:55:03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职业教育改革试验4.0示范功能定位,供大家参考。

职业教育改革试验4.0示范功能定位

 

 职业教育改革试验 4.0 示范功能定位 ——Demonstration Function Positioning of Professional Education Reform Trial 4.0 作

 者:

 徐福圣/徐广宇

 作者简介:

 徐福圣(1992- ),男,天津人,天津大学教育学院在读硕士(天津 300350);徐广宇(1964- ),男,天津人,天津师范大学教育科学院研究员,硕士生导师,博士(天津 300070)

 原发信息:

 《教育与职业》(京)2017 年第 20179 期 第 19-24 页

 内容提要:

 经过几轮试验建设,天津国家现代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示范区进入改革试验 4.0 时期,应着力在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上改革示范,成为体系建设新引擎;在完善职业教育标准上改革示范,成为制度创新的新高地;在对接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上改革示范,成为区域协同的新平台;在服务国家帮扶协作上改革示范,成为质量提升的新支点;在加快职业教育国际化上改革示范,成为国际合作的新窗口。

 Demonstration Function Positioning of Professional Education Reform Trial 4.0

 关

 键

 词:

 现代职业教育/改革试验 4.0/示范区/功能定位

 期刊名称:

 《职业技术教育》 复印期号:

 2017 年 08 期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 7)09-0019-06

 从 2005 年开始,教育部有计划地在全国布局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目前已有包括天津、四川、河南、广西等地的 12 个试验区,涵盖全国东西南北中,初步形成各有侧重、各具特色的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建设格局。可以说,改革试验区域性已经成为当今中国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特征。

 如果把改革试验以前看做是职业教育 1.0 的话,那么以 2005 年天津成为第一个国家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为标志,我国职业教育进入改革试验2.0,这一时期主要探索职业教育“更像”的问题,形成了以工学结合人才培养为主要特点的“天津模式”。2011 年天津上升为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示范区,进入职业教育改革试验 3.0,这个时期主要探索职业教育“更好”的问题,显著标志是搭建了技能大赛、示范园区等众多发展平台,形成了校企联合、中外合作、东西互动、工学结合、培训超市、双师双证、资源共享等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经验做法。2016 年天津升级为国家现代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示范区,进入职业教育改革试验 4.0 时代。未来五年,职教改革试验 4.0 应承载哪些任务,在哪些方面引领示范,这不仅关乎天津示范区自身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关系到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发展走向。本文认为,职教改革试验 4.0 应重点在探索职业教育“更新”上下工夫,着力体现对职业教育改革的现代引领性,体现与区域经济发展的

 同构性,体现普职框架体系的资格等值性,体现中国特色职业教育的国际开放性。

 一、体系建设新引擎:在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上改革示范

 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国家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制度保障,为历次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和政策文件所重视。这些年我国在推进现行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中高职有效衔接、普职教育融通、与经济发展紧密结合等问题仍未得到根本解决。虽然目前教育界对构建体系的理念和路径认识不尽相同,但在国家规划和政策层面对现代职教体系构建方向的表述是明确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明确提出:“到 2020 年形成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产业结构要求相适应、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与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这就分别从职业教育外部适应性(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产业结构相适应)、内部适应性(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和系统协调性(中等与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三个维度,对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基本框架进行了描述。示范区就是要在这三个方向上着力改革创新,通过试验把体系结构勾勒得更明晰,把体系特征探索得更透彻,把体系特色研究得更鲜明。

 1.把外部适应性作为体系构建的逻辑起点。外部适应性体现了职业教育的外部规律,体现了产教跨界的基本特征。示范区应着力建立完善几个机制:一是区域人才需求预测机制。密切跟踪产业结构变化和人才市场趋势,就院校布局、专业布点、数量规模和比例分配等做出政策性安排,做好区域人才需求规划,建立产业发展和人才需求发布平台。二是专业调试

 和专业退出机制。及时发布专业需求预警信息,对设置率重叠严重、专业综合排名靠后、就业率偏低的专业,予以控制直至撤销。三是课程开发和专业建设产教协同机制。广泛吸纳行业企业的行家里手,共同组成专业建设和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协同开发课程标准和教材。四是人才培养校企对接机制。切实做到六个对接,包括专业群与产业链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专业教师与能工巧匠对接、学校科研与企业技术应用对接。

 2.把系统协调性作为体系构建的关键环节。系统协调性充分体现了职业教育的延伸性、拓展性、衔接性。随着科技进步和产业结构升级,社会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层次提出更高要求。在总结各地经验的基础上,示范区应把衔接的重点放到打通本科教育这个“肠梗阻”上,从三条路径着力增强体系内部适应性:一是办好职业教育本科院校。充分利用好中德海河应用技术大学,做好中、高、本衔接工作,重点探索中职、应用本科衔接,拿出 1/2 以上本科计划通过春季高考面向中职毕业生招生。二是试行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和本科院校联合培养职教本科。充分发挥各自资源优势,面向战略新兴产业和紧缺人才领域,共同制订实施职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共同构建落实课程体系,着力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目前,示范区该种模式的院校已经扩展到 8 对。三是试点职业院校对接应用型本科高校。充分利用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型的契机,制订适合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特点的人才培养方案,通过中职毕业生参加春季高考,或者“3+4”对口贯通、分段培养、转段考核的人才培养模式,衔接应用型本

 科。在重点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同时,逐渐探索在部分学科专业领域衔接专业学位研究生层次的改革试点。

 3.把内部适应性作为体系构建的根本目的。内部适应性体现职业教育外部适应性、系统协调性和人的可持续发展的高度统一,体现了职业教育结构的合规律性、合目的性和合规范性。示范区应着力从以下方面加大改革:一是深化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沟通。目前,高中阶段普职沟通的模式主要有“校内课程渗透模式、校际课程合作模式和综合高中模式”①三种。示范区应重点从普职课程内容与结构沟通、课程设置与实施、课程互认与评价制度建设,以及组织相关教材编写等方面系统规划和深入探索。二是深化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有效衔接。通过业已形成的 19 个行业职教集团、技能“培训包”开发联盟、公共实训和职工培训基地,以及与全市31 个示范工业园区联合培训职工协议的机制,按照岗位要求和国家职业标准开展职后培训,进一步畅通“学校—工作岗位—学校”的多元化学习通道。

 二、制度创新新高地:在完善职业教育标准上改革示范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标准是企业生存、发展的重要技术基础,决定着市场的控制权。作为与市场结合最紧密的重要教育形式,职业教育标准建设不仅直接关系到职业教育自身的规范,更关系到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质量,关系到市场主体的发展竞争力。从某种程度上讲,职业教育标准比企业标准要求更高,因为教育面对的是人,无论是从教育主体特点上还是教育过程控制上,都比企业生产复杂得多,难度大得多。

  国际组织和教育发达国家都高度重视教育标准建设问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制定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2011)》,将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看做是两种平等、分工合作、相互融通的教育类型。美国职业教育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标准体系构建,1990 年的帕金斯法案Ⅱ对各州开发职教标准体系及成就水平测验提出要求,2006 年帕金斯法案Ⅳ则规定开发富有挑战性的学术和技术标准,帮助学生提高学术、生涯或技术技能,到2006 年年底已有 31 个州建立起中等职业教育标准体系。德国和澳大利亚也基于职业标准与专业教学标准之间的协调与融合,建立了本国的职业教育标准体系。这些为构建中国现代职业教育的标准提供了国际借鉴。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已经进入 4.0 时代,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离不开职业教育标准作为技术依托,示范区有必要、有条件在出标准、定制度方面先行突破、积极探索。

 1.研究标准构建体系。职业教育标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充分考虑到职业教育标准体系的复杂性,它既不同于学历标准,也不同于单一的职业技能标准、行业技能标准或企业岗位规范。从内容体系上,涵盖了机构设置、教育教学、教师校长、经费投入、设备设施、场地环境等多方面标准;从构成要素上,包括教育目标、专业、路径、课程、教学、评价等多个要素。示范区可以着手组织研究,统筹规划,进行顶层设计。

 2.突出重点制定标准。在改革试验周期内不可能涉猎所有的标准制定,必须在整体把握标准体系的基础上,选取几个急需的标准重点研制。本科层次职业院校设置标准是个空白,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急需解决这

 一问题。例如,天津中德海河应用技术大学是全国第一家本科职业院校,可在剖析该样板并吸纳国内外经验的基础上研究制定。教学标准是标准体系中的重点环节,尽管 2012 年教育部发布实施了《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试行)》,但随着新职业、新技术、新工艺的不断涌现,特别是2015 年新修订高职院校专业目录后,专业教学标准修订是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工作,示范区应结合本地专业设置实际,把承接制定教学标准作为改革试验的一项重点任务。此外,在制定职业院校教师职称评聘标准、教育集团建设标准等方面也应先行先试。

 3.职业导向衔接标准。职业教育标准的研究制定,应以职业能力为主线,参照职业岗位序列和技术等级,对接产业发展中高端水平,对接最新职业标准、岗位规范,积极吸收行业企业专家参与,特别要发挥好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作用,切不可“闭门造车”。

 三、区域协同新平台:在对接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上改革示范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国家重点推动的三大战略之一,未来京津冀地区要建设成为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区域整体协同发展改革引领区、全国创新驱动经济增长新引擎、生态修复环境改善示范区。目前,京津冀在生态环保、交通运输和重点产业等三大领域的协同取得重要进展,教育协同也开始起步,但尚未实现强大的协同效应。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示范区要在总结已有协同经验的同时,加快对接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成为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的先头部队。

  1.理念协同。理念协同是京津冀职业教育协同发展的先导。具体来说,就是要把职教示范区建设置于京津冀协同发展大背景下来思考,自觉融入并服务服从国家发展战略的整体目标和任务;就是要自觉把示范区作为京津冀整个区域的示范区,把三省市职业教育的发展作为一个统一整体规划改革方案,破除自家“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局限,京津冀抱成团朝着适应世界城市群建设的教育目标共同发力;就是要以五大发展理念为统领,把准定位、甘当配角,“立足各自比较优势、立足现代产业分工要求、立足区域优势互补原则、立足合作共赢理念”②。

 2.制度协同。制度协同具有根本性和稳定性。目前,天津与河北已签订现代职业教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在与北京签署的市场一体化协议中也对职业教育协同进行了约定。这些协议涉及一些制度协同的内容,但需要深化并在落实层面上用力。比如,建立职教联席会商制度、管理人员和教师跨区域交流制度、教师互聘课程互选学分互认制度、区域间技能联赛制度、区域合作开发课程和科研制度、示范区成果扩展推广制度等,这些都需要固化下来,细化到项目和措施上。特别是要把推动三地在发展战略和发展规划上紧密对接的机制,作为示范区建设的内容。此外,还可以在地方立法方面探索建立会商机制,在解决职业教育基本问题和建立基本制度上形成地方立法联动。

 3.资源协同。要以京津冀职业教育资源要素空间统筹规划利用作为重要维度,谋划示范区改革项目和政策措施。京津冀区域教育资源丰富,共有各级各类学校 3.55 万所,在校生 1830.4 万人,专任教师 118.9 万人,

 应更广泛地激活三地要素资源。在现有政策框架下,可以尝试从四个方面进行资源协同:一是探索组建跨区域职业教育集团,实现职教资源多向流动,优势资源共建共享。二是建立跨区域同类院校教育联盟,统筹协调共同体内教学管理、师资培训交流、教学质量评价和场地仪器设备等,实行资源共享。三是探索进行三地中高职衔接合作,或中职学校采用“1+2”“2+1”合作办学,通过天津业已形成的中职、高职、本科及研究生教育衔接贯通的机制,升入天津高等院校就读。四是鼓励开展跨区域联合办学,支持有条件的优质职业院校到产业转移地通过多种形式合作办学。

 4.产教协同。打破区域校际、产业界限,充分整合京津冀区域内行业、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优质资源,实现职业教育与产业的对接融通。目前,京津冀产教协同有了良好开端,先后举办了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养老服务业、健康服务业、新能源、石油化工、环保产业和交通产业等多个产教对接会,“200 余家组织机构达成了构建‘五大平台’、建立‘四个机制’的合作共识”③。下一步,示范区应在推动跨区域...

推荐访问:教育改革 示范 定位

版权所有:众一秘书网 2005-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众一秘书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众一秘书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 辽ICP备0500562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