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外国职业教育史专题研究,(1)(2022年),供大家参考。
外国职业教育史专题研究 ——Some Problems on Foreign Country"s Vocational Education History 作
者:
朱文富
作者简介:
朱文富,河北大学 教育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2 朱文富(1965—),男,河北卢龙人,河北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外国教育史。
原发信息: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保定)2014 年第 1 期 第 7-10 页
期刊名称:
《职业技术教育》 复印期号:
2014 年 07 期
中图分类号:G71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378(2014)01-0007-04
回顾历史,是为了观照未来。通过对外国职业教育从无到有、由弱至强的发展历程的梳理,可以明显感觉到职业教育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作用。伴随着职业教育地位的不断一提升,大力支持职业教育业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同选择。那么,未来的职业教育将会走向何方?在对历史的梳理中,结合现当代各国职业教育的发展轨迹,我们可大致看出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趋势与未来走向。
一、职业教育高等化趋势的加强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们的教育需求呈现出明显的“上移”倾向。受此影响,作为教育中与社会生产生活实践结合最为紧密的领域,职业教育发展的高等化走向不断加强。
在二战以来主要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发展进程中,职业教育的高等化趋势就已日益明显。战后,随着高新技术在社会各行业领域的普遍应用,社会对职业人才的知识技能与综合素质的要求不断提高,原有的初等甚至中等水平的职业教育已无法充分满足这种人才需求。在这种情况下,职业教育开始向高等教育层次移动,各发达国家的高等职业教育进入到高速发展时期。在美国,以高等职业教育为主要职能的社区学院和其他短期中等后职业教育机构自二战后得到迅猛发展,接受高等职业教育的学生数量不断增长,特别是 20 世纪 60 年代以来一系列职业教育法案颁布后,在政府的政策鼓励和经费支持下,社区学院和其他中等后职业教育机构的学生数量从 1960 年的 45 万增至 1995 年的 623 万,增长了 12.8 倍,而同一时期美国四年制院校的学生数量仅增长了 3.2 倍[1],由此可以明显看出高等职业教育强劲的发展势头。与美国类似,二战以来英国的职业教育也出现了向高等化发展的趋势。受《珀西报告》、《技术教育》白皮书、《罗宾斯报告》等一系列报告的影响,20 世纪五六十年代英国职业教育的高等化趋势明显加快,1956 年,伯明翰技术学院等 10 所技术学校升格为高等技术学院。1965 年前后,多数高等技术学院获得大学特许状,并开始向技术大学过渡。到 1972 年,英国共有 30 所多科技术学院诞生。在《1988 年教育改革法》中,多科技术学院获得了与大学同等的独立法人
地位,同时“多科技术学院和学院基金委员会”的组建也体现了政府对高等职业教育机构的管理强化和经费支持,高等职业教育在英国职业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得到了进一步提升。此外,德国的高等专科学校,法国的短期技术学院、大学职业学院,日本的短期大学、专修学校、技术科学大学等,这些典型的高等职业教育机构在战后的繁荣也充分反映出职业教育的高等化趋势。另需值得注意的是,职业教育的高等化趋势还体现在学历层次的提升上,除最初的专科层次外,大部分国家已经普遍推行本科和硕士研究生阶段的职业教育,部分国家甚至出现了博士研究生层次的职业教育。应该认识到,战后发达国家职业教育发展普遍出现的高等化趋势有其历史必然性,也充分体现了职业教育未来发展的基本走向。
与职业教育高等化趋势相同步的是,职业教育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的作用将进一步加强。高等教育大众化有两个基本特征,其一是规模化,其二是多样化。规模化意味着更多的人获得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多样化意味着社会对高等教育的人才需求不再是精英时代的单一层次和单一规格。从这个角度来看,仅靠作为精英时代产物的传统大学已无法满足大众化背景下的社会需求。而高等职业教育的出现和蓬勃发展,在确保传统大学的职能与使命免受大众化冲击的同时,借助自身较为宽松的入学标准、灵活的办学模式、面向实践的人才培养机制等方面优势,极大满足了社会的入学需求,迅速扩大了高等教育规模,为社会输送了大量不同规格、不同层次的技术性人才。作为大众化实现主体的高等职业教育机构与传统大学一同构建起满足大众化需求的高等教育多元发展格局。战后主要
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充分体现出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作用及其价值,由此我们也可以预期,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走向深入的过程中,高等职业教育仍将继续扮演至关重要的角色,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并逐步成为职业教育结构的主体。
二、职业教育与终身教育理念的进一步融合
自 20 世纪 60 年代以来,终身教育理念逐渐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认可和普遍接受。终身教育理念的提出和推广,为职业教育提供了更为坚实的理论支撑,而职业教育的发展反过来又成为终身教育理念的重要实践载体。就此而言,与终身教育理念的进一步融合,将成为职业教育未来发展的重要趋势。
从西方国家的经验来看,终身教育理念自出现之后,曾极大促进了各级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就具体内涵而言,终身教育是一种涵盖人生各个阶段和各个生活领域,包括所有正规与非正规形式教育的综合统一的教育理念,这与职业教育所倡导的面向生活、面向实践的理念有着明显的交叉性和互通性。由此就不难理解终身教育理念对职业教育所起到的促进与推动作用。20 世纪 70 年代美国兴起的生计教育运动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一场终身教育与职业教育融合发展的生动实践。生计教育运动的倡导者西德尼·马兰就曾指出:“生计教育是所有学生而不是部分学生可以选择的课程的一部分;如果选择生计教育,它将贯穿一个人学校岁月的全部,从最低年级直至高年级乃至其后;生计教育将最大程度地给予毕业生或未毕业即离校的学生维持自己及家庭生计必要的技术。”[2]在实际推广过程中,生
计教育的对象既包括在校学生,也包括成人群体特别是失业和未充分就业者。面向所有年龄阶段人的社会生活和职业生涯成为生计教育运动的重要价值取向,这也充分反映出生计教育所体现的终身教育与职业教育相互融合的基本特征。可以说,在终身教育理念的影响下,生计教育以终身职业教育的形式扩展了职业教育的时空概念,使职业教育所追求的促进个人就业需求满足的理念达到了其逻辑发展的一个高峰。
美国的生计教育运动是 20 世纪后期以来终身教育与职业教育走向融合的一个典型缩影。除美国外,已有越来越多的国家认识到两者之间的密切关系和互动作用,这成为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显著趋势。进入 21 世纪后,这一趋势不断加强,为职业教育注入终身教育理念已经得到各国政府的普遍认可。英国政府在 2003 年发布的促进职业培训白皮书中就明确要求取消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年龄限制,2004 年英国教育与技术大臣查尔斯·克拉克宣布英国将实施彻底的现代学徒制,使成人也能得到参加在职培训并获得经费资助的机会。丹麦政府于 2006 年制定了国家终身教育战略,明确提出构建终身教育体制的目标,并特别强调职业教育在实现终身教育中的重要作用[3]。这些案例都充分表明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已经与终身教育理念紧密融合在了一起。实际上,随着现代社会职业选择的日益灵活和生活方式的日益多样,走出校门便意味着教育生涯走向终结的观念早已被时代所淘汰,现代教育应该也必须辐射个体的全部职业生涯。对于政府而言,知识经济、可持续发展和普遍存在的就业压力也都促使各国更加注重教育体系的全覆盖,而职业教育显然是达成这一目标的最重要载体。
从这个角度来看,终身教育与职业教育的融合,或者说职业教育的终身化,不仅是当前职业教育的现实基本特征,同时也是未来职业教育的必然发展趋势。
三、以能力为本位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不断深入
以能力为本位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决定了职业教育的发展必须紧密着眼和追踪产业结构的调整与科学技术的更新以及由此带来的人才需求变化。基于这一特点,职业教育发展必然会继续坚持人才培养模式的不断完善,深入推进包括专业、课程、教学以及教师在内的全方位改革。
在历史上,有关人才培养模式及教育教学的改革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永恒主题。由古至今,职业教育始终都在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这一基本问题进行改革,这也成为职业教育不断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当代乃至未来职业教育的发展同样无法回避这一关键问题。应该看到,人才培养并非职业教育单方面或者孤立性的问题,它必须着眼于职业教育所处的时代与外部环境。在 1999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的第二届国际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大会上,与会者就明确指出,职业教育将面临新世纪带来的各种挑战,“新世纪将是知识、信息和通信的时代,全球化、信息与通信技术的革命性发展,已表明需要重新制定以人为中心的发展计划”[4]。因此职业教育必须围绕新世纪的人才需求,着眼于现代职业人才的能力结构,继续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对此大会提出了职业教育改革的基本目标:“灵活性、创新与生产力、传授所需技能、满足不断变化的劳务市场的需要,对在职人员和失业者的培训和再培训,并使正规与非正规经
济界中处于边缘化的群体获得均等机会”[4]。与此相呼应,在 2012 年召开的第三届国际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大会上,参会者达成的“上海共识”(Shanghai Consensus)也明确提出:“更新和发展相关机制和工具,以明确当前及未来的技能需求,确保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项目的适切性(relevance),以适应快速变化的劳动力市场及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5]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能力本位取向得到了进一步延续。
以能力为本位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更新与完善,必然要求职业教育在专业和课程设置、教学、师资等领域进行相应的改革。在现代社会,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科学技术的更新以及国际竞争的日趋激烈,社会各个行业领域都对从业人员的个人素质、职业能力提出了更为严格的准入标准,从而也对职业教育机构的教育教学质量和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职业教育必须积极应对迅速更新的知识技能和不断涌现的新生行业带来的一系列挑战,因此各国的职业教育都有必要“制定旨在改善教学与学习过程的有效政策,并且提高所有层次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教学质量。积极促进通识及跨学科能力的发展,使学习者具有可持续生存和生活的技能”[5]。同时还应积极致力于职业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在不断提高职业技术教育教师的能力、促进其专业发展的同时,必须寻求新的方法对他们进行基础培训。必须重新考虑 21 世纪职业技术教育教师所需的执教资格,包括在学校培训和工作场所培训之间寻求最佳平衡。在重新考虑教师的执教资格时,必须考虑制定新的和恰当的评估工具、认可指标、衔接机制及颁证标准”[4]。由于人类社会已经进入到有史以来最具变革性和创新性的时
代,这使得职业教育发展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上述国际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关切也充分体现出改革在职业教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与核心价值,可以说,职业教育的改革主题仍将也必须得到延续。
四、职业教育国际交流与融合的继续深化
职业教育的国际交流与融合,既是当前日益明显的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新要求,也是职业教育领域的一个老话题。实际上,在近代以来西方国家职业教育发展进程中,通过国际交流推动本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实例屡见不鲜,不过这一时期职业教育的国际交流主要是以一国向别国学习、借鉴的单向形式出现的。以英国为例,近代英国的职业教育曾长期落后于欧陆国家,19 世纪中期几次世博会上英国工业渐趋衰退的局面引发了众多有识之士对职业教育的重视,拉塞尔、普雷法尔、塞缪尔森等人在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到其他欧洲国家职业教育的发达程度及其对工业经济的重要作用后,纷纷呼吁英国政府效仿德法等国,大力发展学校职业教育。1889 年英国《技术教育法》的推动者之一塞缪尔森就曾实地考察过德国、法国、比利时等国的职业教育,而此后英国推动职业教育发展的很多举措也都深受这些国家的影响。正是在吸收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英国职业教育才逐渐打破了游离于正规学校之外的局面,开始形成具有现代意义的学校职业教育体系。除英国外,近代日本、美国、俄国等国的职业教育也都是在学习他国经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可以说,国际间的交流、借鉴是推动近代职业教育整体进步的重要因素。
与历史上以单向学习借鉴为主要形式的国际交流相比,当前职业教育领域的国际交流与融合具有了更为丰富的含义。20 世纪后期以来的经济全球化步伐导致行业与劳动力市场的国际分工与合作趋势日益显著,进而对各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即职业教育必须立足本国经济和产业结构在国际经济格局中的定位与走向,积极致力和投身于职业教育国际化网络的构建,通过加强多元双向的国际交流与融合,努力打造具有自身特色和比较优势的职业教育体系。换句话说,现代职业教育既具有本土性,也带有明显的国际色彩,各国在发展本国职业教育的同时,也有必要将之纳入到职业教育的全球网络内,使之成为其中的有机环节,加快推进职业教育与国际职业教育体系的接轨。
在推动建立国际化的职业教育合作网络与运行机制方面,一些国际机构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银行、世界劳工组织等已经进行了有益的尝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推荐访问:外国职业教育史专题研究 (1) 教育史 专题研究 外国